漏油、爆炸、召回,豪车集体陷入“中年危机”(组图)



在中国市场,豪车品牌代表BBA 近期负面不断,奥迪爆炸、漏油,奔驰宝马也因各种各样的质量缺陷原因大规模召回。

在行业增长尽显疲态,且在更换赛道关键岔路口,豪车品牌集体经历中年危机。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9年4月,据报道,共有85人投诉奥迪车内异味致癌。而中国消费者协会证实,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接到投诉者的举报材料,并已介入调查。

目前,调查还没有公布结果。奥迪方面已经多次通过发布会和发声明等方式,澄清车内异味并不致癌,但纠纷还在继续。

“异味致癌”事件尚未平息,奥迪又临质量缺陷风波。近日,一辆奥迪Q5在正常行驶中发动机突然爆炸,经初步检测,涉事车辆故障原因为发动机弹簧断裂。

奥迪方便解释称,在特定时间段内定位出现偏差,在组装过程中对个别的发动机低压燃油管内壁造成预损伤,可能导致低压燃油管泄漏燃油,极端情况下如果遇到火源可能导致起火,存在安全隐患。

目前奥迪已经开启召回工作。异味致癌只是伤害品牌形象,还没有“实锤”,而发动机爆炸则是实实在在的“打到”了奥迪和消费者的痛处。

同为豪车品牌的奔驰,轰动一时的“引擎盖维权”,反映出奔驰汽车质量上的硬伤和维权难等问题,品牌形象大打折扣。

年初至今,奔驰已经开启了4次汽车召回,涉及刹车、安全气囊和座椅靠背、车辆底盘被动安全电子装备和车辆内饰等方面质量硬伤。

2018年上半年,宝马多达6次召回汽车的操作已经让消费者怀疑其“宝马变病马”。2019年,宝马也遭遇过类似于奔驰的“引擎盖维权”事件,质量问题也频频曝光。

2018年年底,宝马因推迟召回“易燃车”,在韩国被罚6878万元,汽车召回原因为废气再循环系统的冷却器设计有缺陷。

2019年1月,由于伪造排放测试文件,宝马集团韩国公司被当地法院一审判处罚款145亿韩元。

2019年4月,宝马韩国公司尾气排放案进行了二审宣判,当地法院维持对该公司罚款145亿韩元(约8414万元)的一审判决。法官表示,宝马集团韩国公司伪造了整个检测报告,为了避免再次犯错,必须严加惩罚。



频繁的大规模召回



5月27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官网连发五则国内汽车召回公告,其中四则涉及宝马、奔驰两大品牌,召回缺陷车近百万辆。

宝马因为PCV加热器存在安全隐患,宣布召回319092辆缺陷车,其中,国产车型达到17.4万辆,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且涉及3系和5系多款热门车型,成为今年以来宝马发布的最大规模召回。

宝马2018年公布了9条召回公告,召回汽车共计21.75万辆。此次,宝马的单次量召回已超过2018年的总量。

奔驰表示召回车辆的前减振器或者轮胎分别存在安全隐患,涉及616396辆缺陷车。

奥迪在4月份宣布紧急召回7万辆车,近期的爆炸门事件也宣布召回相关批次车辆,目前还未说明具体召回数量。

另外,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最新信息显示,2019年4月合共有7个汽车品牌在国内发布了涉及多款车型的召回公告,相关的汽车品牌分别是阿尔法罗密欧、宝马、法拉利、奔驰、斯巴鲁、林肯、沃尔沃,涉及的汽车数量为518045辆。

2019年4月,国内汽车召回涉及的豪车数量达到了513010辆,占当月召回总量的99%。而在具体问题上,因气囊存在安全隐患而需要召回的车辆总数达到了366961辆,占当月召回总量的71%。

豪华车发布召回也算是行业常规操作,但召回车辆规模达到数万甚至数十万,足以说明部分车型出现批量性质量问题。



今年召回数量超去年销量

从2019年4月的豪华品牌销量榜单来看,宝马(含MINI品牌)4月在华销量为5.9万辆,同比增长18.2%。而奔驰(含smart品牌)在华销量为5.7万辆,同比增长0.8%,都保持了销量正增长。

虽然销量增长,但年初至今召回的车辆数已经超去年的全年销量。

2018年销量为64万辆,而2019年4月和5月宣布召回的车辆应超过67万辆!


大象转身难

随着减排节能的推进,电动车成为传统汽车不得不发展的业务,但是大象转身并不容易。

对于奥迪来说,押注中国市场和电动汽车成为赶超奔驰和宝马的一次重大赌注。据其规划,到2025年,将推出30余款电动化车型。

但电动化转型代价极其昂贵,去年,E-Tron等电动车型的支出增加导致奥迪营业利润率从7.8%降至6%。




2018年,电动车研发投入比特斯拉多一倍的捷豹,取得成效并不比特斯拉明显。

奔驰制造商也表示,在电动车补贴退坡以后,车企将面临亏损局面。

电动车的到来,加速了传统车企在近十年来陷入的怪圈:新技术需要金钱去发掘,如果不大量投入就有可能被对手超过。可是当所有车企都疯狂投入到研发中时,行业的整体利润就少

除此之外,传统豪车开辟电动车业务与造车新势力一样,也面临着交付的问题。

转型遍地荆棘,但不转型又面临着淘汰。

斯巴鲁北美CEO Tom Doll表示,在目前电气车科技尚未成熟,利润率被挤压的当前,斯巴鲁决定先让其他车企承担巨额的研发费用,在技术更加成熟,消费人群更大,以及供应链价格下跌之后再进入电动车市场。

然而等到行业成熟后,巨头们用研发经费堆砌出来重重专利保护、电池管理系统以及底盘设计,是否还能被后来者所用,谁又能保证呢?

即使解决了一系列专利等难题之后,消费者经过漫长的品牌养成,还愿不愿意接受突然转型的传统车企,又是另一个问题。

推荐阅读